日志

健康活到100岁!

Avatar

胭脂粉

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类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
  “胭脂”据说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喊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淘去黄汁后即成鲜的红色颜料。妇女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以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的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因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期常但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的颜料,在隋唐时期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由于阏氏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
  曹植在《洛神赋》中有:芳泽不加,铅华不御。这里的铅华就是指铅粉,是古代妇女用于化妆,搽在脸上用于增白的一种粉。这种搽粉的习惯至少已有一千年多的历史,据墨子记载,粉是大禹时期就发现的。《博物志》记:纣烧铅作粉。大概苏妲己就是用这种粉取悦纣王的吧。而当时的粉,大概还不易得,只限于宫室,所以《古今实采》记:妇人傅粉,始于秦时。这时,民间妇女也开始用粉了。所以这种粉,最初叫作宫粉。搽粉还可以发出淡淡地幽香,掩饰脸上的粉刺小麻子等瑕疵。搽粉前先要纹脸,又叫开容。过去妇女一般未成年时是不施脂粉的,只是在出嫁的时候才开始绞脸施粉。绞脸时,是用一条细毛巾捻成长条卷,把女孩子脸上的汗毛连眉毛全部绞杖光,然后用猪油油脂傅脸。然后用黛墨画上眉,再开始傅粉,傅粉后,抹上胭脂。《日记》云:美人妆,面即傅粉,复以燕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康熙时,都下竟事妆唇,妇女以分妍否,其有名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十七种。有浓淡妆之分,如《杨妃传》记:虢国夫人不施妆粉,自有容貌,常谈结以朝天子,白乐天诗: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少娥眉朝至尊“所以有”浓妆淡抹总相宜“之说,不过,在秦汉唐宋之时,尤其是唐时,则主要以浓妆为主。所以,杨贵妃初入宫时,就有了唐明皇”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不过,制粉的铅是从白铅矿中烧制提炼而成的,是一种银白色的粉末。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