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有可能

为不为为为

Avatar

“国学”质疑

转自:文汇报
缘起:木木:木有书读(此木木乃“舞女木木”也)

“国学”质疑

舒芜


我不懂什么是“国学”。国,是哪一国?当然是中国。那么别的国家,有没有“学”呢?总不好意思说别国都没有,只有中国有。既然不好意思那么沙文主义,那就只能勉强承认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国学”。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土耳其等等这些国家,自称过他们的“国学”啊。“国学”这个词,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只要略微看看晚清以来的思想斗争史,你就知道了,所谓“国学”,实际上是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来,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学”与“民主”文化的一种借口,是一个狭隘、保守、笼统、含糊而且顽固透顶的口号。人家讲“科学”,你总不好讲“反科学”;人家讲“民主”,你也不好讲“反民主”,于是就提出一个含糊其辞的概念:“国学”。那意思就是,我这个“国学”,跟你那个“科学”、“民主”是不一样的。现在居然搞出一大堆所谓的“国学名人”,真是荒谬。“国粹”是另外一个意思,那是清朝末年一部分搞革命的人,拿来对付满清的武器。称为“国粹”,是针对满清来说的。后来又有“国故”这个概念,是胡适提出来的,所谓“整理国故”,是说过去的学问当中有些缠绕不清的东西,需要整理一下,这是比较科学的。胡适当年不是说过嘛,整理国故的真正价值,就是要把它整理得没有多少价值。而“国学”则完全是顽固保守、抗拒进步、抗拒科学民主、抗拒文化变革这么一个东西。现在一些莫名其妙的潮流,有的是为了迎合主流意识,有的干脆就是迎合某些保守、复古的心理。从袁世凯以来,已经有好几次这样的潮流,“五四”以后也翻了好几次了,每次提出来的都是那套东西,所谓“尊孔”、“读经”、“弘扬国学”,过去早就“老鼠过街”了,没想到搞了这么多年改革开放,还有人想翻这个浪潮。我听说人民大学甚至还要设什么“国学院”,这个风气确实令人担忧,搞得就像封建社会一样了。更可笑的是,谁都变成了“国学大师”,简直有点奇怪。有些所谓的“国学大师”,我是看着他们混过来的,根本就不是做学问的人,坑蒙拐骗,说起谎来脸都不红,凭那么一点诗词常识,就敢在公众面前胡扯学问。有的一张口就错误百出,也在电视上大言不惭地谈“国学”。

我之所以对“国学”这种说法比较反感,有我的道理。因为,所谓“国学”,并不是传统文化的概念。如果“国学”指的是传统文化,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应该是“国学”,墨子是不是“国学”啊?还有诸子百家,好像又不包括在内。那“国学”是什么?就是讲儒家的那点东西,封建的那些价值观念。现在,又跟民族精神这样一些含糊其辞的概念,搅合在一起,好像这样就能对付信仰危机了,就能维系人心了,就能形成凝聚力了,事实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如果每个国家都讲自己的“国学”,可就热闹了:世界上的学问分成英国国学、法国国学、德国国学……尼日利亚国学、尼加拉瓜国学、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学,而文学、哲学、史学、法学等等的学问,全都没有了,那成了怎样一个世界呢?喔,我们有五千年文明,我们的文化成就高,那么欧洲没有文化吗?德国文化那么高,你能说德国没有“国学”吗?英国文化也那么高,能说英国没有“国学”吗?尤其是德国,那真是了不起啊,有的是一流人物:哲学,有康德、黑格尔;经济学,有马克思;音乐上有贝多芬;文学上有歌德;科学上有爱因斯坦。这么多人物,这么多学问,都出在一个国家,能没有“国学”吗?可是人家从来都不这样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讲“国学”,只有中国讲“国学”,把学问与国家联系起来,把“国学”当作是最神秘、最高深的学问,不能跟人家讲那些哲学啊、医学啊等等,这怎么说得过去呢?

站得高一点看,还是过去我说过的那句话,钟摆理论。整个二十世纪是向左摆的,摆到最大程度,到二十一世纪,又得向右摆了,大幅度地向右摆,这是规律啊。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季羡林先生经常说的,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文化,好像就是以中华文化为主了。从网上可以看到,许多人年纪不大,水平也谈不上,开口闭口大侃“国学”,一张嘴就是我们的民族传统啊、“国学”根基啊等等,其实也都是糊里糊涂、玄玄乎乎的,从没仔细想一想,这个“国学”里面究竟有些什么货色,有哲学吗?有史学吗?有文学吗?有自然科学吗?等等,不能说没有吧?如果有,为什么不归到各门学科里面去呢?非得要说“国学”不可呢?依我看来,媒体上津津乐道的所谓“国学”,也就是指能够看懂一点古书,能够做一点古诗词,能够写两笔字而已吧,笼而统之的就这点东西,实际上空洞得很。我是最反对一些人提出所谓“尊孔读经”这些东西的,明摆着是倒退嘛,这些人根本就不明白中国历史上究竟发生过什么,尤其是近现代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那条路是走不通的!搞噱头、吸引眼球,也不能这么个搞法,不能开历史的玩笑。

我从小就养成一个观念,就是我多次表白过的那句话:反儒学尤反理学,尊“五四”尤尊鲁迅。现在,我还是这个观点。这些年,有人居然要求小孩子背诵四书五经,简直莫名其妙。有什么效果啊?我们小时候就靠背四书五经背出来的,顶多养成一点看文言文的习惯,就这点习惯,也并不全是因为背了四书五经才有的。周作人不是讲过一个经验吗,他那个四书五经比我背得更多了,可他说,他真正的文言文的功夫,还就是读文言小说读出来的。先是读古代白话小说,然后一转,就是《聊斋》啊、《阅微草堂笔记》啊这些东西。我的经历也差不多,经书是读过的,可真正能够看文言文,还是从文言小说看出来的,先从浅近的文言开始。有人说小孩子背了多少遍四书五经,就能下笔有神,这完全是瞎扯,过去小孩子读私塾,不都是这样背过来的吗?真正“下笔有神”的有多少人呢?我始终不明白,写文章与读经书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至于谈到记忆力,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四书五经我小时候都读过,现在回想起来,无非记住了孔子、孟子说过的一些话而已,都是常识的范围,引用的时候,大概知道出在《论语》上,还是出在《孟子》上,有点印象、能够有目标地找一找罢了。《诗经》嘛,有几篇读着还有点兴趣,但好些也读不大懂。其他一些《书经》啊、《易经》啊,那简直就是稀里糊涂。我现在写文章,谈不上有什么好,如果说有点可取之处,那都是读“五四”以来大家的东西,才提高起来的,尤其是“二周”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教育,应该是在国民素质这个意义讲,才是科学合理的。小孩子到中学毕业,一般的国民文化素质应该有,至少李白、杜甫,一些通行的古典诗词都应该知道。四书五经嘛,当然是要了解,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么些东西就行了。《诗经》可以选一些念念看,关于其他的一些经典著作的知识,看看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就够了。我不喜欢“国学”这个词,更不赞成把它和传统文化混为一谈,搞得很神秘。我不懂什么人是“国学大师”,我自己更谈不上。周作人过去自己评价自己是:“国文粗通,常识略具”。我距离这八个字还远得很,今生今世大概没有什么希望了。

以上是一家杂志请许福芦先生到我这里做访谈笔录,刊登出来时被删去的部分。谈的问题很多,多半信口开河,全没有删;惟独删去了我自以为想得较清楚较成熟的部分。现在我把它公布出来,就教于读者吧。

2006年4月16日,舒芜记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