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三七二十一
[center][/center]
昨天是3个7相连,很多人赶这个日子结婚办喜什么的,传说7很吉利。
其实,古代以三为吉,以七为凶,网上有资料说古代俗语有“不管三七”之句,不过我目前没找到古文的原文,还真不知道不管三七是不是古代俗语。姑且认为有吧,因为这样解释“不管三七二十一”要更符合逻辑。
俗语“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家常常奇怪,为什么不是四六二十四、七七四十九、久久八十一呢?网上有些解释,说是古代傻财主的故事啦,还有苏秦胡乱算数啦,我个人都觉得有些牵强附会,说服力不强。
唯有从“不管三七”代表着“不论吉凶”的意思引申出去,结合到后来珠算的流行,推动了不管三七向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演化,才更加合情合理一些。
七在中外文化中确实是很神秘的一个数字,上帝的七日创世就不必说了,中国的丧事往往和七有关。我们老家的风俗,死人要么马上出殡,要么得停七天才能出殡,叫头七。其后,三七、五七都要小型祭拜。七七祭不祭我不知道:P。
俺是三月七日生的,阴历正月二十一,呵呵,正儿八经一个“不管三七”!:D
这句俗语的来历,据阮豹先生考证:是从古俗语“不管三七”引申而来。在原始时代,人们没有数学知识,多以扳着手指头计数。一个人有两只手,一只手有五个指头,两只手有十个指头,因此,先民对二、五、十这三个数字便特别熟悉。五减二得三,五加二得七,于是,在先民的意识中,三便成了少数,七便成了多数。又因为数三只要一只手,比较容易,数七要两只手,比较困难,从而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三象征吉利,七象征凶险。经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不管三七”的俗语,意即不管多少,不管好歹。在流传过程中,后人又加上了“三七”的乘积,便成了“不管三七二十一”。
转自:http://www.hdtaiji.com/view.asp?id=1091
---------------------------------------------------------------------
附: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看中英民族文化心理差异
(四)学科理论探讨
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看中英民族文化心理差异
李 健 林
摘要: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乃至不同的民族,对于不同的数字均赋予了不同的联想意义,使普通的数字具有超越语言的灵性,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英语数字泛化的内涵和外延,虽有共同的喻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反映了中英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因此,对比分析中英数字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英民族的文化心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和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中英数字文化 心理差异
数字本来是一种计算符号,用以计算事物或动作的数量或顺序,表示事物性质、状态或动作发生的顺序或范围的大小等概念。但是,数字不独属于数字王国,在日常生活或文学作品中,还广泛应用于成语或词组中,被赋予特殊的联想意义,使它蒙上了神秘的文化色彩。在科学的数字世界里,它的计算功能,毫厘分明、精确严谨,在人类心灵的语言世界里,它的表义功能,抒情达意,引起联想。数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语言,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思维和交际工具。”[1] 因此,研究中英数字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中英两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更能充分发挥它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有益作用。
中英数字的联想意义对比
数的概念,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探索,来自于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总结。它的内涵意义对不同的民族是一样的,但数字经过泛化后,在各自民族文化背景下其外延意义或联想意义是不尽相同的。
“一”最简单,又最复杂。在中国文化中,一是始,也是全。这种观点,最早是由老子提出来的,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是单独无偶的“一”,是万物的本源,具有本体性的意义;“一”逐步产生万物,赋予万物以存在的灵魂:“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圣人抱一以天下式”[2]西方的第欧根尼•拉尔修引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说“万物的本原为一,从一产生出二,二是从属于一的不定项料,一则原因。从完满的一与不定的二中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3]。在现代汉英两种语言中,“一”或“one”还有“第一”和“胜利者”的意义。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赋予“一”的联想意义如同出一辙。
“二”是最小的偶数,含有“两、双、再”的意义。中国人喜欢偶数,常用来表示成双成对的事物,如两口子、两公婆、两全其美等,就连给孩子起名也少不了“双”和“对”,以讨个吉利的说法。如中国射击队中的孪生姐妹李双红和李对红,体操队中的李大双和李小双。然而,在英美文化里,人们不喜欢这一偶数,因为英语中的“two”是不吉利的数字,它源于“die”(骰子)的复数dice,而die又有“死”的含义[4]。
“三”在中国文化的内含有正向的(如高、大、长等),也有负向的(如少、小、短),南宋陆九渊说:“天地人为三才,日月星为三辰,卦三面而成,鼎三足而立。”鼎三足而立,三点决定一个平面,象征平安、稳定。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江泽民主席代表我国赠给联合国一只世纪宝鼎,祝愿未来世界和平,发展、繁荣昌盛。而在英美文化中,“三”是不吉利的数字。英美人点烟时忌讳“3”,点到第三人时,往往会面呈难色,有些人甚至会礼貌地拒绝。其原因源自1899—1902年的英布战争,说的是不少士兵在夜间抽烟而被射死,其中死者多为第三个点烟者,因为点前两支烟的人已曝露了目标,使敌方有时间瞄准,所以点第三支烟的就等着挨子弹了[5]。
“四”与不吉利的“死”谐音,因此中国人对数字“四”特别忌讳。我国著名女棋手谢军一度也曾非常害怕“四”,曾有一段时间的几次国内外比赛每逢第四盘棋就输。中国记者曾经组团到西藏进行大采访,为了确保安全,在给车队编号时,他们只用1、2、3、5,而没有用4,就是因为避免4的讳,怕由此给他们带来厄运。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的广东藉人,也没用“4”做标志,楼房层序不设置4楼,房序无4号,代之以3B或5A。尽管如此,“四”在中国也并非都被忌讳。如北京人钟情于“四”,如是便有“四合院”等,东北有“四盘礼”,闽南有“吃四色”等,因为“4”在乐谱中读“发”。然而英美民族对“四”极为崇拜,认为“四”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T•丹齐克在《数科学语言》中对“圣四”写了一段精辟的祷文:创造诸神和人类的神圣的数啊!大气层您赐神于我们!啊!圣洁的、圣洁的“四”啊!您孕育着永流不息的创造源!因为您起源于纯洁而深奥的“一”,渐次达到圣洁的“四”;然后生出圣洁的“十”,它为天下之母,无所不包,无所不属,首出命世,永不偏倚,永不倦怠,成为万物之锁钥[6]。
“五”是一个与人的身体形态和生命奥妙息息相关的神奇之数。以躯干为中心,头部加双手双腿之和为五,人主要靠头部和四肢进行动作,以手掌和脚掌为根基,手有五指,脚有五趾,依赖手指、脚趾,人才能握取东西,操纵工具,在地面上站稳和爬行;以鼻子为轴,上有双目,旁有两耳,下有口,其和为五,围成一圈,配置和谐的这些器官,是人感知、饮食和生存之所必需。人体外有五官,司视、听、嗅、尝、触,内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其机能的盈云决定人的健康与疾病[7]。
在中国人心目中,“五”是一个因其在人体等方面具有和谐、优美的特征,特别受人喜爱的数字。古时军队以五为基层最小单位组织编制,就有“五人为伍”之说:军队中就有“五虎上将”;地行政组织出现了“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的隶属关系。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儒家经典为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人际关系为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指导人际关系的原则有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德-----温、良、恭、俭、让。人们对人生幸福的最高追求称五福,即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今人将五福泛指为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五颗星代表着东西南北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然而“五”特别是星期五,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吉利的数字,常给人以恐怖之感。原因在于星期五是耶稣被钉死的一天。另一说法是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禁令偷吃伊甸园的禁果被驱逐也是在星期五[8]。
“六”在中英文化中都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中国自先泰以来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许多事物都用“六”这数字来概括,如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经”或“六艺”,诸子中最著名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总称“六家”,周代兵书六卷称“六韬”,行政区分“六乡”,官制设有“六府”,汉代官职有“六曹”,隋唐政制设“六部”,朝廷军队称“六军”,皇后的寝宫称“六宫”;古代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妇女怀孕称为“身怀六甲”;天地四方合称为“六合”或“六幽”,天干地支配合纪每六十年为一周期,称“六十甲子”;由此民间就有“六六大顺”的吉语,农历带有“六”的日子,如初六、十六、二十六被视为举行婚礼的吉日。在英语中,six(六)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sex(六),而英语中的sex则意为“性”,因此,英美年轻人的婚礼,也常选择在带“六”的日子[9]。
“七”是一个最具神秘色彩的数字,对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留下了一串令人难以破译的千古之迷。在中国文化中有“七日来复”、“正月初七日为人日”、“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七日者,祸之阶者也”之说,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认为,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世间万物(seven days in Creation),人们常用数字“七”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或归纳历史人文景物、社会团体、宗教仪式等,如“七大美德”、“七宗罪”、“七大礼物”、“七重天”、“七大圣礼”、“七大守护神”、“七大肉体善事”、“七大精神善事”、“人体七感”、“世界七大奇观”、“七大善”、“七大悲”;音乐有七声音阶,光谱有七种子颜色;直至当今欧州自由贸易区有七国。由此可见,在东西方文化中,数字“七”的重要性[10]。
“八”字在中国文化中有正反两种含义。其一,根据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八”有分别之义。这种意义在我国的一些民俗中至今仍有着较深的影响,如河北一带的老人到了逢“八”的岁数时,就不愿说出自己真实的岁数;江西宜春的老人忌“八”,尤其忌讳别人送有“八”数的礼物;河南、湖南、福建等地也有“七不出,八不归”的说法。其二,随着改革开放,在经济领先一步的粤语区,“八”与“发”谐音,“八”意味着“发”,意味着发财致富。现在对“八”的痴迷已风靡全国,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对“八”情有独衷,电话号码喜欢有8,汽车牌照最好有8,有的商店和饭馆取名“518”(“我要发”的谐音),公司企业等单位开业把含有“8”的日期选作黄道吉日,开业典礼时间定为8点18分(“发一发”的谐音),某些报纸每逢含“8”的日期都要扩大一两倍的篇幅,外登开业贺喜的套红广告,商家为迎合顾客的心理,在商品的价格上也做了“8”的文章。可见数字“8”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表示数量或序码的数字,同时还反映着人们的一种共同的愿望[11]。
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一样,数字“8”也蕴含着“吉祥”的意义。说法种种,一是早在古希腊,人们就认为“8”意味着丰硕、成就和长寿;二是《圣经》上讲上帝惩罚人类的大洪水中,仅有8人乘诺亚方舟逃生,于是“8”就意味着幸运;三是《福音书》上说耶稣的兄弟雅各生了8个孩子,“8”也就意味着多子多孙;四是两个戒指上下靠在一块构成“8”字,意味着婚姻美满;五是横着的“8”字恰是数字中的无穷大符号“∞”,这就暗示着丰硕、长寿、幸运、美满,子孙无穷无尽[12]。
“九”在中国文化中被特别看重。《素文》中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因此,九为数之极,由此引出“无限”之说,继而演化出“神圣”之意;于是中国古代帝王为了表示自己神圣的权力为于赐神赋,便竭力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如天分九层,冬天分九节;天诞日为正月初九,天子祭天一年九次;皇宫殿宇的建筑也与“九”有关,北京北海附近有九龙壁,故宫的房间有9999间,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门上的铜钉有9行,每行有9颗;甚至版图也分9州,以形容疆土之辽阔无垠。在民间,因“9”谐音“久”,人们也有选择有两个“9”的日期作为喜日的习俗[13]。据报198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就选择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据21st Century 报道,1999年9月9日,在新加坡有165对新人结为伉丽,在世界各地华人区有数千对新郎新娘举行婚礼,希冀永结同心,白头偕老[14]。
除以上9个数字外,13在中西方文化中也带有极为相近的联想意义。在上海等一些地方,13是难听的数字。上海人常说:“某某是十三点”,意思就是“这个人不明事理,办事没准,‘半桶水’”。在香港,由于中西文化习俗兼容,13也是不吉利的数字,因此不少楼房编号缺13层,也没有13号房。对英美人来说,最不吉利的数字无疑是“13”:宴会不能13人同桌,上菜不上13道,门牌、楼层及各种编号都尽可能避开“13”。如果13号恰逢星期五,许多人惶惶不可终日。在这“黑色星期五”,有人不敢换床罩,不敢工作,不敢实施任何计划[15]。难怪乎2001年7月13日星期五,中国北京轻松地从西方人手中争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当然这更重要的是凭我们的国力。
西方人对“13”的忌讳有其文化根源。一说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创作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描述的是耶稣的12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在画面上,参加晚餐的第13人就是犹大。另一说:在天国,一次款待阵亡英灵的宴会上,12位神同席就餐时,突然闯入不速之客凶神罗基,凑成13人,结果使在座的最高之神奥丁的儿子遇难,其他众神也因此一蹶不振[16]。
数字的联想意义与民族文化心理分析
中英数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数字的认识和运用无反映着人们对现实事物的数量关系的实用性计算和测量。但是对数的认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不仅仅关涉到数量、计算和测量,它在传统文化中意蕴深广,扮演着多方面的角色,是显示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敞开的大窗口[17]。
民族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比较稳定的来自文化传承塑造而形成的心理素质和特点,它包括思维方式和定势、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爱好追求和性格特色等。它外化的表现,除语言外,更多见于人们较普遍地信奉的哲理、道义、宗教等精神文化产品,较广泛地认同和遵守的典章制度、凡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中英民族文化心理存在着差别,是因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承着儒家诸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和道教诸家的“天人合一”观点,而英美文化则受《圣经》的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中国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重伦理教化的社会,重视的是一种和谐,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因而也就更加重视现实的生活。在中国人看来,数字是从现实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属性和关系,而不是一种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的无法感觉和把握的实体,这是思维始终联系而不是摆脱实际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表现[18]。对西方人或英美人来说,数是一个神秘而无法捉摸的实体,由数字而产生的联想大多与《圣经》相关。在文化心理方面,中国文化重人论,轻器物、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英美文化重物质,轻人论,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
数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有蕴含意义的一面,也有浑沌模糊的一面。中国人对数字的信奉虽没有英美人那么深,但是中国人的吉数可谓多得出奇。在十以内的各个数中,除“四”外,又都在不同程度内被视为吉数,十以上的数有12、24、36、72等为3的倍数以及百、千、万,也都被当作吉数和准吉数。从这一点上, 我们可看出中国人有着祈盼吉祥,向往美好的民族文化心理。也体现出中国人生活中的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双重属性,中国人更多地赋予事物以好的属性,展示出民族的美好和谐心理。西方人回避13这个数,似乎比赤手空拳面对毒蛇猛兽还严重,这也同样反映了西方人向往幸福,追求美好生活的民族文化心理。笃信数字有吉有忌,会预兆和带来吉凶祸福,纯粹是一种数字拜物教,是一种古老的迷信的延续和残迹,纯属无稽之谈,缺乏起码的科学头脑。下面我们用事实来验证一下数字的吉凶福祸吧。
国人爱“8”,并祈盼它带来发财的好运。但香港一名经营针织业的罗定邦先生花了500万元港币买得一个吉祥的“8”号车牌,当年生意就亏损了370多万港元(见1991年10月23日《经济日报》所载《港人眼中的阿拉伯数字》);大陆知名作家刘绍棠正是在吉数三连发“888”的1988年8月发病成为下肢瘫痪的。
中国人不是忌4忌7么?但谁的家中没有4只脚的物品、四方的桌?谁不对七夕、七仙女、七巧板等有美好的事情?农村、乡镇逢4、7日赶集的地方不照样是熙熙攘攘么?
西方人忌13,难道13就带给他们厄运么?有趣的是,美国有今天的强大就与13这个数字有不解之缘。1607年起,英国人花了一个多世纪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后来的《独立宣言》把它们变成了13个州,这便是美国的前身。升起美国第一面星条旗的海军英雄John Paul Johns 的名字正好是13个字母;国旗红白相间13条横杠;国歌《灿烂的星条旗》的创作始于1814年9月13日;国徽有13枚五星;盾牌有13条横道,秃鹰胸部有13条饰物,左爪握着13支利箭,右爪握着13片橄榄叶;国防部和空军和印章上各有13条横杠;国会大厦东西两侧各有13条街;1865年通过了宪法第13条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19]。
再看星期五,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历来持一种传统的恐惧心态。也难怪,因为历史上有许多不幸的事发生在这一天。他们结婚、奠基、开业、乔迁、远征等尽量避开这一天。但是,说来也怪,在美国历史上诸多有划时代意义的幸运事件偏偏发生这一天[20]。
----1492年8月30日星期五,哥伦布率领船队出发开始举世闻名的远航。同年10月12日星期五,首次发现并登上美洲新大陆。
----1620年11月10日星期五,第一批英格兰清教徒历经艰险,安全抵达北美海岸。一个月后的12月22日也是星期五,他们终于在弗吉尼亚经北的科得角安营扎寨,建立起对当代美国具有深远影响的著名移民点———普利茅斯。
----1730年2月22日星期五,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弗吉尼亚诞生。
由此看来,数字本身并无凶吉,任何大喜大悲的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与之相联系。不同民族对数字的笃信与忌讳,只反映各民族的不同文化心理,并无科学依据。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既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态度去看侍事物,分析问题,又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发的各种矛盾。
参考文献
[1][2][9][17][18]吴慧颖,中国数文化,长沙,岳麓书社,1995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语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理选读(上卷),
商务印书馆,1981
[4][5]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6][10][13]包惠南等,实用文化翻译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7][8]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11]刘英凯,符号学与跨文化交际,东西方文化评论,1989.2.
[12][16]陈本林等,涉外知识大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4]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外语学刊,1990
[15]喻中春等,商务谈判禁忌大观,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19][20]陆建非,跨文化交际随笔,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七七祭奠,是非常隆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