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睹

喜×宁×善×悟×恩

Avatar

佛学之自我批判

最近听王路的《佛学五十讲》有点意思,像是宗教的窗户纸被捅破了,用现代人能理解的哲学角度讲通了。其实好多年前就对佛学思想有点兴趣,但一是古文基础太差,读起来费劲,二是觉得佛教多少有点宗教迷信的嫌疑。年轻的时候读佛学,怕是要被人误解,这么多年终是止步于门外。
今天是自己新上岗以来的第一次自我批判,其实好多年前也做过好多次自我批判,但当时“我执”有点重,听不太进去有价值的信息。这几年年纪大了不少,耳朵也顺了不少,除了家里的那位,别人的意见大多数还是听得进去的。今天的自我批判算是我这么多年最开放,最彻底,最坦诚的一次,对自己性格里的弱点和缺点也能坦诚以对了。只是过程中,难免还是有点面子问题,不是那么敢于直视他人的目光,多少有点被“视奸”的感觉。等我回过神来的时候,也会瞄一眼在场同事的反应,这么一瞧也挺有意思。我发现大多数人都是看别人问题多,看自己都没错,基本批判别人头头是道,批判自己就一通解释,真正反省自身的人太少,也很难。
最近了解佛学思想,倒是解了一些虚妄的相和我执。我们这具躯体,我们的过去所感,所知其实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我很大程度上本身就是自我叙事的“奴隶”,认识到我只是管中窥豹的摸象人,便更容易与自己的荒唐,无知,善变和解。这一刻,对“观”字有点顿悟的感觉,自然地观花落花开,潮起潮落,不悲不喜,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便是解脱。

好东西

昨日跟毛毛在上海带着瓜瓜吃了一顿日料,晚上一起在酒店聊着不找边际的话,等瓜睡熟了才感觉有了点促膝长谈的feel。聊的都是孩子们在踏入青春期后给妈妈带来的新烦恼与新问题。今早上,瓜仔因为我们的“善意欺骗”生气了,原因是孩子觉得昨晚很开心,真心实意地想送我。不得不感慨,孩子们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我们却还在用老套的“幼崽”模式对待他们。

飞机上得空看了宋佳出演的《好东西》,戏里的小孩出奇地清醒懂事,反而显得大人们脆弱矫情。这会在出租车上看着港珠澳大桥辽阔的海岸线,不禁感慨“自己的青春何尝不是一场混乱,哪又为何期待孩子的青春一帆风顺?!”当妈的,多少都希望孩子少走弯路,若能接受父母便是TA的因缘际会,是不是就不会那么自以为是的以为能帮TA了断厄运了呢?

最近虚无主义的情绪有点过头,这算不算一种出离心🙉

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桃小姐歪打误撞地访问了我的blog,偷偷地给我留了悄悄话,生怕我不知道她是谁,还特别给我打了电话告诉我留言的是她。

以前曾经设想过,有那么一天,我死了,当桃小姐想要了解自己母亲的时候,也许她可以看看这些只言片语。我偶尔也会翻看过去20年里自己的念念碎,却很难拼凑出一个鲜活的自己。

人,无论亲人、朋友、爱人,都因距离而美,但我们又都太想靠近彼此,因此常常会用爱的语言去错误的解读彼此渴望独处的含义。伍尔夫在讲女性自由的时候,讲到必须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一间可以上锁的房间。其实无论男女老少,每个人都需要精神上的独立空间,就这一点而言蜗牛比较幸运,每只蜗牛都有一个自己的壳。

最近,经常想给家中每个人都创造一个独自的空间,在家里也能找到一个畅快做自己的空间,又能在公共空间里享受彼此的依赖与陪伴。而这种独立意味着即便是最亲近的家人,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个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哪怕我们有最亲近的血脉和基因,我们感受世界、感受生活、享受乐趣的方式与方法仍然有可能大相径庭。当我们意识到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盲人摸象的时候,我们就不再固执的坚持“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会停止“你不同意我的想法就是不喜欢我、不爱我”的幻想。当我们头脑里的自我停止下来的时候,我们才慢慢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享受更松弛的家庭生活。

桃小姐慢慢在长大,在她经历成长的混乱与混沌的时候,承认自己也许未必能全然理解她,承认作为母亲自己不是万能的,承认我的想法不一定都是对的,允许她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犯错、去成长,与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人碰撞摩擦,但愿她享受其中的酸甜苦辣,在她哭的时候拥抱她,在她笑的时候鼓励她,在她嫉妒的时候理解她,在她愤怒的时候帮助她。

天啦,哪有这么完美的妈妈!我想我又陷入了完美的想象中,生活中的妈妈可能是糊涂的,可能是漫不经心的,可能是冷漠的,还可能是愤怒的,一个如此不完美的妈妈,为何又期待一个完美的孩子呢?我想还是我错的多一点,因为孩子是一张白纸。

告别2024

今年春节是工作以来休息最久的一次,一直想着抽空做个记录,但每日吃吃喝喝睡睡反倒是懒散了。
因为24年年头也没给自己定什么目标,所以这次只能信马由缰,任着思绪走哪算哪倒是应了这一年。
回看24年日志记录死亡主题占了主导,兴许到了这个年龄阶段,生命中最重要的一课正在慢慢展开。

24年是搞事业与亲情纠缠混杂的一年,年初工作上经历了一顿职场的混乱期,一个让人捉不着头脑的同僚很难共事,期间连我都开始怀疑还能不能一起配合。想不到的结局是他主动选择了离开,更想不到的从中国区到产品线的多数人都暗自高兴,而我也因为运气不错,阴差阳错地有了接替他的机会。记得年底在武汉与李磊吃饭,他问我:“你去年是不是特别不爽,因为那谁谁谁占了你的机会?”我说:“没有呀,我并不是最合适的人选,各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当时他能来我很开心,因为这事想干成,必须有牛人一起才能成。”李磊释然道:“原来你是这么想的,那就不难理解了。”

这是一个多数人不相信,也不太好理解的缘起,也给我的2024年带来了一些混乱。混乱的源头是自己与岗位要求的的差距不足。从接手这摊事开始,我内心的喜悦远少于焦虑。我的个性里有一股喜欢把事情搞清楚、想明白,但凡遇到没有捅破窗户纸的感觉总会让我很难受。但随着我的管理幅度越来越大,遇到的知识与经验的盲区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就会更突出,所以我的混乱来自于内卷的用力过猛,就好像一个新船长第一次驾驶一艘大船出海,对海上的暴风骤雨如何应对是忐忑的。

年底谈话的时候,东哥批评说:“你的管理和战略能力不足,要学会拒绝,要多想想雍正累死的故事,做任何事要想清楚目的和意义。多学习下组织混沌学,最要命的是不要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干,可以说一套做一套。” 第一次挨他批的时候,我内心还有点不服气,可后来反复体会又觉得他说的是对的。在面对一个一个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的时候,理想化的坚持原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权变灵活的领导风格才最能因势导利。然而2024年事业局的结尾是好的,甚至有点出乎意料的好,这种好让我意识到个人的渺小,意识得到我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生活就可以慢一点。当然我很幸运,有一个相当容错的平台让我学习、犯错、成长与磨练。

2024年记录最多之事都是过往生命中喜爱之人的离开。23年1月14日外婆李碧玉永远的离开我们,24年3月得知李润香老师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24年8月在朋友圈看到李嫱痛失至亲的悼念,25年1月2日小姨江玉华突然离世,乃至昨天2月3日大S与小姨一样因感染流感并发肺炎离世。

我记得守在外婆榻前,在她弥留之际给她清理喉咙里的浓痰,小声地唤着她的名字,守着她静静等待死亡的时候,想给她放首歌安慰她的灵魂,一如《水流众生》唱的:
有没有那样的山
能阻挡命运的乌云
保佑从来不平坦的路程
有没有这样的水
能洗去所有的沉迷
让众生轻盈
可是我,能如何
总是越要越多,最后要解脱
谁能给
水到何处自成漩涡
有谁看见转山转水,转不出自我
看不完的尘世里,看不出辽阔
唐古拉山崎岖路上,从不缺勇敢
谁能逃脱花前月下,转身难

如果有那样的山
能阻挡命运的乌云
它的路程会不会更艰辛
如果有这样的水
能洗去所有的沉迷
它来自哪里
可是我又如何
总是越要越多,最后要解脱
谁说过
水流潺潺哪来漩涡
有谁看见转山转水,转不出自我
看不完的尘世里,看不出辽阔
唐古拉山崎岖路上,从不缺勇敢
谁能逃脱花前月下,转身难
当你看见转山转水,转出了自我
冰川般的心灵里,何止是辽阔
唐古拉山冰雪融化,那不是脆弱
那是历经千辛,留给众生的承诺

我记得站在小姨的灵前,看着她的遗像音容笑貌犹在昨日,一首送别实难道尽离别之意。老人们遵守古训,催促着把亲人的遗物早早烧掉,说是提前送到地府,实则是怜惜在世之人不要睹物思人。出殡前的夜里,陪着四弟去烧小姨的衣物,那一地的遗物在火光中灰飞烟灭不过瞬间,一如生命的脆弱。这几日夜里入睡困难,头脑里总有挥之不去的一丝恐惧,恐惧那不知何日到达的离别。有一日陪父亲散步,爸爸给我说他的兄弟姐妹都走了,这世上只剩下他一人,生死乃是天注定的事,无从准备也无法避免。这让我想起在衡山安放公婆骨灰的庙宇里,僧人超度公公亡灵的一刻,死亡对他而言也许是种解脱,但对子女却是一记棒喝,呵斥不要留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2025年如果应该有所改变,便是慢下来,陪陪父母,陪陪孩子,陪陪家人,但荒废了好久,如何让陪伴有爱、有趣、有乐并非易事,日日相处难在宽容,难在坚持付出不求回报。人并不能因为血亲关系而不求回报,也许反而是死亡的确定性让我们更愿意放下爱恨情仇,与父母孩子走一程,尽心尽力便是完满,不必强求结果,也不必在意过程。海贤老师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对母女纠缠的爱恨,女儿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但我不喜欢你。爱是因为无从选择的离不开,而喜欢是发自内心的情感。”

在这脆弱、多变、复杂、模糊的世界,思考生命的目的与意义,有人选择改天换地豪情万丈,有人选择亲近自然链接万物,很难说哪一种世界观、人生观是确定的正确答案。世界犹如一场人人参与的博弈游戏,彼此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世上相信多方共赢是少数,相信你输我胜的是多数,大至国家民族,小至公司家庭。

社区内部网志

本篇网志仅供本社区内部成员查看,请先登录。

access_time

我的小姨

我的小姨江玉华女士于2025年1月2日上午11点30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小姨的突然离开让大家措手不及和万分不舍。十几日前,小姨和姨夫一同来到深圳与我们相聚,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哪想这一聚竟是永别!

小姨的离开,勾起了儿时十件往事,回忆起为数不多的相聚时光。
第一件是脑海里总有一幕玉玲阿姨和玉华阿姨一边逛街一边聊天的场景,我记不起自己几岁,地点到底在坪村还是会同,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她俩聊的话题是关于大胸如何穿衣的话题,想来她们也曾有过少女的烦恼。
第二件是廖再文叔叔陪小姨婚后回家探亲,我那会在描红练字,廖叔看了我的字肯定表扬了我一番,很是受用。
第三件是外公外婆还健在的时候,一年春节小姨给全家露一手厨艺,因为她是外婆家的小女儿,大家带着“不相信又很期待”的心情等待美食上桌。印象中她做的是常德火锅,这道菜得到了家人们的一致好评。
第四件是表弟弯弯出生后,小姨带他第一次省亲在洋火冲的老屋了住了一阵。我那会因为喜欢亲近漂亮和蔼的小姨,所以喜欢去逗弯弯玩。
第五件是我在德国工作期间,从妈妈口中得知小姨得了尿毒症生命垂危,姨夫和全家都很焦急。我远在他乡无法探望,但因此了解了一些肾脏为何受损的医学知识。幸运地是,小姨找到了合适的肾源保住了的生命。
第六件是小姨康复后专程来深圳拜访我妈,在我家住了一阵。我妈是大姐,小姨是小妹,她俩感情很好。小姨几次生病都是妈妈陪伴照顾她的身边。那段难得的相处时光里,一是特别欣赏小姨乐观的心态和自律的生活,二是更理解了与疾病长期共生的难处。
第七件是小姨有一年出国旅游中转深圳,她与儿子的高中同学一起独自去国外的海岛旅行。听她说起旅行中的趣事和美图,我就在心里感慨“要是我到她这个年龄,还能保有如此饱满的生命能量和生命状态就好了”。
第八件是我的一件憾事,是我为数不多因为工作放弃陪伴家人干的蠢事。弯弯和弟妹在21年9月19日举办新婚典礼,原计划全家出行去常德,但因为工作原因我一个人没去现场。看到爸爸传回的温馨照片和视频,我就后悔了,错过了分享小姨全家喜悦的机会。
第九件是前两年小姨来深圳南山家里住了几日,我因工作繁忙并无太多机会跟她聊天,但她短短几日看到的问题和提醒犹在耳边“桃桃表现出来的叛逆背后是她对妈妈陪伴的渴望,你要多陪陪她。”
第十件也是我此时此刻心中的遗憾,十几日前小姨来深短暂地呆了2日,因为工作缘故我未能尽心陪伴,错过了跟她好好聊几句的机会。这次见面,他们夫妇两人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不如从前,但小姨总是笑眯眯乐呵呵的,凡事举重若轻。母亲与她一同在福建游玩一周,虽然一家人相聚很开心,但大家都发现了她的身体大不如前十分担心。

再一次听到她的消息是2号早上9点多,爸爸接到舅舅电话通知小姨生命垂危,接到电话的我内心烦闷,一是担心她真的要离开我们而去,二是悔恨没有好好陪她在深的时光。与爸妈商量后,定好高铁我踏上了第一次去小姨远嫁叔叔的地方常德。不幸的是,我们还在途中就接到廖叔通知,小姨已经走了。

站在她的灵前,母亲万分悲痛,我也五味杂陈。小姨之于我,是少年时期令我心生羡慕的美人,是青年时期值得钦佩的女性,是中年时期感受生命重量的长辈。

江江是叔叔对小姨的爱称,她俩的爱情与婚姻堪称相亲相爱的楷模。她俩是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小姨选择远嫁常德在陌生的城市融入他的家庭。她俩的爱不止于彼此,还延展到了双方的家人,廖叔对我们家的长辈和晚辈都很用心,小姨对廖叔家人亦是如此。而美满的感情也培养了一位常情忠诚的儿子。表弟与弟媳也是高中同学,相恋10年终成眷属,看到他们小两口相处的日常便知心中珍视彼此。良好的家庭关系孕育美好的感情生活,是耳濡目染的结果。

廖仕奇写给小姨的告别词完美的诠释了她的一生,自由、浪漫、忠诚、善良,她的一生,磨砺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

用这段告别词敬挽我亲爱的江江小姨:
病痛的身躯困不住自由的灵魂
残酷的现实打不败浪漫的理想
您和时光一样潇洒的离开。
再见,母亲。

保密网志

本篇网志内容保密,请用 Blog 主人设定的好友密码登录后查看。

access_time

我的外婆叫李碧玉

我的外婆叫李碧玉
2023年1月14日下午15点28分
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她心地善良与世无争
是三舅爷童年最依赖的人
年近80的小舅爷远道而来
只为祭奠长姐如母的姐姐

她迎接我们来到这世界
​我们又送她离开这世界
她走的一日我好久未见
见她呼吸困难泪如雨下
悔恨自她失忆后甚少见
回忆儿时她的音容笑貌
​愿亲爱的外婆永世安宁

痛失至亲的苦

在登机前看到李嫱发的朋友圈,一看到我就不设防地泪崩了。在我们这个年纪失去妈妈,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一想到自己也有失去至亲的一天,就难以抑制的悲伤。

李嫱: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我送走妈妈的日子,应该说是我人生里最难过的一天,回想起妈妈对我的过往种种好,真的舍不得妈妈走,我记得妈妈临走前总是问我一句话:“你会经常想妈妈吗?”,现在我可以回答了:“妈妈,您对我的好我会一辈子记得的,谢谢妈妈对我45年的照顾,我会经常想念您的!”

李妈妈问女儿:你会经常想妈妈吗?这是多么浓重的不舍与眷念,人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若仍是清醒的头脑,会想什么?是何感受?韦言送了我一本西藏生死书,让我了解中阴阶段,让我得以窥见和感受致死向生的心理过程。

八月的北京

台风过境后的两周各地都处于酷暑状态,上周在苏州,这周在北京。小志说彭先生和桃小姐各自休假后,我可以毫无忌惮地加班出差。说起来确实有点夸张,最近一周日程安排的自己都有想吐的感觉。
难得的周末也被自己主动安排加班半天,周六的早晨拖着行李箱,我一个人从酒店走到丽泽soho办公楼外。阳光大好,蝉声不断,早晨的阳光让我感觉很舒服,不像中午的烈日灼灼。听着蝉鸣的声音,枯燥、简单、持续,但似乎涌动着生命的执着。虽然蝉的生命很短暂,蝉的叫声也没有特别的意义,但当我安静下来的时候,却听见了蝉饱满的生命力在迸发,在绽放。一如我们的一生,大抵是平平常常的来,又平平常常的走,但身为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百年可挥霍,有世界可改变,有酒有肉有苦有乐,便是畅快淋漓。

read_more

更多网志请见归档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