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秋梦无痕

一场秋雨无梦痕,春夜清风冻煞人。冬来冷水寒似铁,夏至京北蟑满城。

Avatar

如何挖掘你的隐藏潜力?

from: 如何挖掘你的隐藏潜力?
书名:Hidden Potential: The Science of Achieving Greater Things(隐藏的潜能:成就伟大事物的科学)
作者:Adam Grant(亚当·格兰特)
出版时间:2023-10-24
出版社: Viking
ISBN: 9780593653142

每个人都有隐藏的潜力,关键在于怎么开启它。你的潜力多大,不在于你天资多高,而在于你出发后能走多远。

近些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实验告诉我们:“一个知识或者技能,但凡只要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能学好,那就意味着,其实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学好它,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

1.性格是一种技能
一个在美国田纳西州开展的实验,覆盖了超过11000名幼儿园的学生。他们观察的是幼儿园的老师对于这些学生在成年后收入的影响。结果发现,那些在小的时候遇到了经验更丰富的老师的学生,长大后会比他们的同龄人赚的钱要多得多。具体来说,一个高于平均经验水平的幼儿园老师,可能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价值32万美元的额外终身收入。

那么,为什么幼儿园老师的经验水平会对孩子产生这么长远的收入上的影响呢?
可能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有经验的老师能更好地帮这些孩子发展认知技能,比如数字、单词、阅读等等。但是后来切蒂的团队研究发现,并不是这样的。有经验的老师对孩子们最大的影响其实是在性格方面。是哪些性格特质呢?主要是这么四个:
一是主动性,比如,他们会不会主动提问,主动回答问题,主动从书本上寻找信息。二是亲社会性,也就是他们能不能很好地跟同龄人相处和合作。三是纪律性,也就是他们能不能在课堂上有效集中注意力,不破坏课堂秩序。四是坚定性,也就是他们面对挑战和困难的时候,愿不愿意坚持。
那么当一个孩子是由更有经验的老师来教的时候,他在这四个方面的性格表现会更好。而这些性格特性对他们未来收入的影响,是比数学能力、阅读能力要更大的,从统计分析上来看,是比阅读和数学成绩重要2.4倍。也就是说,认知能力在早期会带来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所以这些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在长大之后是不是能表现卓越,并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样,依赖于天赋甚至认知水平。人越长大,性格的重要性就越会凸显。因为不管是,你要在棋盘上破解一个又一个的困局,还是你想在工作中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挑战,性格对你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但是有些朋友可能会说,那我现在已经长大了,甚至我已经中年了,我再培养我的性格特质,是不是已经晚了?
在2020年左右,有社会科学家在西非招募了1500名企业家。这些人里面有男有女,年龄是30—50岁。他们把这些企业家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是对照组,也就是不进行任何的干预。第二组重点接受认知技能培训,比如学习金融、会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这些。第三组重点接受性格技能培训,主要培训的是主动性、纪律性和决心。培训结束之后,再让这些企业家继续回去经营自己的企业。
结果是,接受性格技能训练的企业家,他们公司的利润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平均增长了30%,是认知技能培训那组收益的三倍。为什么呢?学者的解释是,知识也许能帮企业家抓住机会,但是性格能让他们创造机会。他们会更积极地去发展创意,引进新产品。他们会主动去预测市场变化,而不是被动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会放弃,而是很有韧性地去想各种法子。
所以,培养性格技能永远不会太晚。

这里你可能注意到了。我们一直在用“性格技能”这个词,而不是简单地就说“性格”。这就是因为,这本书想要强调,性格就像技能一样,是可塑的、可培养的。而且,这里说的性格,不等于个性。个性是你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是性格是一种你能把自己的价值观置于本能之上的能力。比如说遇到困难,你的本能是想退缩,想放弃,但是如果你培养了有韧性的性格,那么它就会劝服你坚持下去。所以,如果说在人生这条路上,你原本的个性只够你爬上第一个坡,那么通过培养性格技能,你可能就能爬完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

2.拥抱不舒适
我们还是从真实的故事讲起吧。故事的主角,一个叫玛丽亚,另一个叫本尼。他们都是那种我们看来的语言天才,精通五六种语言,另外还有几种语言是达到了能够流畅对话的程度。他们学会这些语言的时间也是比较短的,玛丽亚是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从零开始学会了6种新语言。本尼平均学会一门语言要用的时间也是通常不到5个月。
那他们两个是不是那种天生就很有语言天赋的人呢?并不是,比如玛丽亚小的时候学了6年的西班牙语,但还是学不好。本尼是曾经学了11年的爱尔兰语,但是也讲不好。
作者在网上了解到这两个人的故事之后,就决定一定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然后他发现,促使他们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也就是促使他们真正掌握了第一门外语的那个因素,不是他们克服了什么认知障碍,而是因为他们开始拥抱不舒服了。
比如玛丽亚一开始学外语的时候是不断地读书、背单词、做题。但是她不太敢开口去说,因为她总觉得自己的储备还不够,害怕自己听起来很蠢。所以她就一直躲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面,只读、写,但是不说。
直到她上了大学,学了语言学,才意识到她以前的方法是错的。就像是,你看了一堆关于滑冰的书,就想要跳出一个完美的三周跳一样,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想要练好一门语言,你必须大声地说出来。所以她开始找各种机会,去张嘴练习,就这样才最终掌握了那门她一直学不好的西班牙语。
书里在这还顺便讨论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叫学习风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觉得学习困难,那是因为现在的教学方法不适合他的学习习惯,所以你要用他习惯的擅长的方式来教他。他们还给学习者分了类,比如视觉学习者习惯通过图像来学习,听觉学习者习惯通过听来学习,等等。甚至还有动觉学习者,运动的动,是要通过身体动作的体验来学习。
这种学习风格理论在近些年很受欢迎。看起来好像也很先进,但是作者和很多专家发现,这种理论的提出是缺乏研究支持的,而且近几年已经有专门的研究发现,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并不能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表现。而另一种更加有研究支持的,能提升学习效率的方式是,给每一种学习任务都采用最适合这种任务的学习方式。比如说我们前面说的,学语言,就非常适合出声地开口练习。如果是学逻辑性比较强的知识,就更适合去书面阅读,而不仅仅是听。
那些喜欢学习风格理论的人会认为,这样学对这个人好,那样学对那个人好。但是他们忽视了一点,就是学习的关键,不是为了你,或者任何一个人去找正确的方法,而是为这个任务本身找到正确的方法。
而且往往,那些让你不舒服的方法,反而是让你能进步更快的方法,因为那样对你大脑的刺激是更大的。我们可以想想,什么最舒服?当然是发呆最舒服,因为你的大脑在摸鱼呢。
所以本尼和玛丽亚这两个人,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们会主动寻求不舒适。比如玛丽亚是搬到了马德里,找了一份教英语的工作,主动选择和一个只会说西班牙语的家庭生活在一起。到了那个夏天结束的时候,她已经能说流利的西班牙语了。还有,玛丽亚的未婚夫是个中国人,家里说粤语。所以她就给自己主动设置了一个挑战,就是在婚礼上用粤语说祝酒词。所以这就促使她去疯狂地学粤语,相当于被自己逼着提升了粤语水平。
还有本尼。本尼拥抱不舒服的方式,又上升了一个层级,他会“故意尴尬”。本尼曾经是一个很不善于社交的人。但是为了练习外语,他不仅在外国主动跟人打招呼、闲聊,甚至还会给当地人唱当地的歌。他给这种行为起了个很英勇的名字,叫“社交跳伞”。当然,他在交流过程当中,会有很多尴尬时刻,也会犯很多错误,比如介绍自己的时候用错了性别,把风景说成了屁股之类的。但是本尼在这些时候其实是开心的,因为他把每一次的尴尬、错误都看作是一次进步的机会。甚至他会把犯错误当作一种目标,比如设定让自己每天至少犯200个错误。他是用犯错的次数来衡量自己的进步的。

所以作者说,我们在开始学一门技能的时候,不要总想着,我要准备好了再开始用它、实战练习它。如果这样的话其实你一直是在惯着自己。你不会在某一天醒过来就突然觉得,我准备好了。而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呢?书里这句话写得挺好的——We become prepared by taking the leap anyway. 就是说,不是准备好才行动,而是行动起来你才能真的准备好。不管怎么样,先迈出这一步再说。

3.成为人体海绵
这里说的海绵是一种动物,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早在5亿年前,地球上曾经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灭绝事件,比恐龙灭绝那一次更有毁灭性。当时地球上超过 3/ 4 的物种都死亡了,但是海绵却存活了下来,而且统治了海洋。
海绵这种动物,长得就像灌木丛一样,平时几乎完全静止不动。它们不只是像厨房海绵一样能吸收外界的东西,还能过滤有毒物质。它们会通过外壁来吸收水分和营养,然后通过看起来像微型嘴巴的东西喷射出来。这种吸收、过滤和适应的能力,让海绵能在非常恶劣的环境里面茁壮成长。一些海绵甚至可以存活超过两千年。
而海绵的这种吸收、过滤和适应的能力,对于人类来说也很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比喻,还是一种性格技能,是一种能主动地吸收和过滤周围信息的性格技能,对于挖掘我们隐藏的潜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来讲一个现实中的人体海绵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标枪运动员,叫Julius。他是在非洲肯尼亚的一个非常穷的村庄里长大的。他从小就喜欢标枪这项运动,后来也进了专业的训练队,但是他的身体条件其实并不理想,比较瘦小。
而跟Julius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位来自埃及的标枪运动员,Ihab。他的身体条件特别好,高大强壮,而且手臂很长,很有力量。在刚开始的时候,Julius的训练和比赛表现比Ihab差很多,但是,8年之后,Julius在2011年全非运动会上的比赛成绩却超过了Ihab,拿到了金牌,完成了一场漂亮的逆袭。
如果我们去看Julius和Ihab的成绩曲线的话,会发现,Ihab最开始的成绩表现很不错,但后来一直处在波动当中。而Julius的成绩一直在稳步上升,所以他后来才会超过了Ihab。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他俩成绩曲线的巨大差别呢?
关键就在于,Julius和Ihab吸收信息的方式是不一样的。Ihab也很勤奋,但是他总是被动地吸收信息,教练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而Julius是自己对自己的成长负责,他不仅吸收教练的建议,而且还主动地去吸收一切可以帮助到自己的信息。比如他会长时间地在网站上看顶级标枪运动员的视频,不断地观察他们的技术,然后自己训练自己。在Julius的整个运动生涯中,他一直是这样做的,所以他的进步也一直在持续。刚才我们讲到,他是在2011年第一次超过了Ihab,拿到全非运动会的冠军的。而后来到了2015年,他赢得了世界标枪锦标赛的冠军。2016年,在受伤的情况下,他还拿到了里约奥运会的银牌。

那么怎么成为一块人体海绵呢?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看你吸收信息的方式,是不是像Julius那种,是主动去寻求新知识,而不是被动等着别人来喂给你。二是你能不能有效过滤信息。怎么过滤信息呢?有一个标准,就是你要去筛选那些能促进自身成长的信息,而不是那些能让你觉得自我满足的信息。比如你去网上喜欢看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文章,或者喜欢听别人夸自己,这些就是让你觉得自我满足的信息。

那怎么去筛选出能促进自身成长的信息呢?书里有一个实用建议,就是,不要反馈,要建议。
拿作者自己来举例。作者他本身性格是比较内向的,那他后来是怎么成为一个很受欢迎的演讲者的呢?他不仅用上了我们前面说的,拥抱不舒适、主动开口去练,还有吸收各种有用信息。他还有一个做法,就是每次演讲结束以后,他不会问别人,你觉得我这场好不好;而是会问,你觉得我有哪里可以改进。这就是,不要反馈,要建议。这样你会得到更有建设性的回答。这就是一种海绵型的思维。就是不要纠结于你过去做错了什么,而要重点关注,怎么能在将来越做越好。

4.做不完美主义者
提到做不完美主义者,可能很多人会立刻想到一句话: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这句话主要是说,不完美主义在学习或工作当中,很多时候能帮你提高效率,加快迭代。但是,不完美主义跟挖掘隐藏的潜力有什么关系呢?或者说,完美主义怎么就限制了我们潜力的发挥呢?

完美主义者在追求完美的过程当中,往往会犯这么三个错误:
第一,他们会沉迷于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为了解决一些小问题而忽视了大方向的推进。
第二,他们会更愿意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因为在这些问题上面他们能够做到完美。而这就让他们会变得讨厌风险,不喜欢去挑战困难的任务,发展新的技能。
第三个是,完美主义者经常会纠结于自己已经犯下的错误,责备自己,而不是把关注点放在怎么从错误中学习、成长上。

这就是为什么,完美主义会限制我们潜力的发挥。所以这本书里有句话我觉得还挺有趣的。作者说,如果完美主义是一种药物,那么这种药物的标签上,会提醒我们注意一种它常见的副作用,那就是可能会导致我们发育迟缓。

作者还讲到了他自己是怎么从一个完美主义者转变成一个不完美主义者的。
作者最开始接触跳水是在高一的夏天。他在学校里一直是一个好学生。好学生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倾向就是完美主义,想要消灭所有的错题,所有做不好的地方。在一开始练习跳水的时候,作者就把这种思维也延续到了练习里面。他想要把所有的动作做到完全正确,他想要那种,进入泳池不会溅起一点水花的状态。
他练习非常的努力,但是却发现这种完美主义让他进步的速度很慢。因为他会花好几个小时,努力地去消除进入水中的水花,而不是努力地去挑战更大难度的动作。他一直都在做最基本的动作,就是垂直扎进水里,而一次都没有去挑战更有难度的动作。有的时候他会在跳水板上不断地去思考动作上的细节,反复踱步45分钟,却一次都没有尝试跳进去。
后来教练告诉他,他这是在浪费时间,他在冻结自己的进步,如果想要进步,他需要克服自己的完美主义。

那么怎么改变这种完美主义呢?书里给出的方法,是从大量的实验证据当中提取出来的,是这么一句话,要高标准,而不是严要求。意思就是说你要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高难度的目标上,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去冲刺,而不要过于关注在追求目标的过程当中,每一个动作是不是完美。
回到作者跳水的故事。他的教练告诉他,其实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跳水。即使是在奥运会里,跳水的10分也并不代表完美,它代表的是卓越。
所以作者开始转变思维,他告诉自己,我不需要做到完美,我只需要瞄准一个清晰的高目标,然后朝着高目标去挑战就行了。所以他不再回避难度高的动作,开始挑战自己能力的极限。也不再为犯的错而自责,而是专注于下一次怎么进步。就是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帮助下,作者的跳水进步非常快,在高中毕业之前就进入了国家级跳水运动员的行列。
这就是作者发生改变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还讲到一个完美主义者常见的担心,就是如果我失败了,别人会不会觉得我的能力很差?
研究表明,当人们在评估一个人的能力的时候,他们会更多地考虑这个人的高峰,而不是低谷。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天才的剧作家。但是我现在说这么几个剧名,你听一下:《我正看着你》《雅典的泰门》《温莎的风流妇人们》。是不是你感觉很陌生?但这些其实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是他的一些反响平平的作品。你看,我们并不会用这些作品来评判莎士比亚,而是会用他最好的那些作品来评判他。所以,人们是通过你最好的时刻来判断你的潜力的,而不是那些你表现最糟糕的时刻。
而且退一步讲,就像很多人说的,你其实并不需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你,因为取悦所有人是不可能的。你最应该取悦的是自己。所以,在追求卓越的路上,作者建议我们经常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如果这是人们看到的你留在世上的唯一的作品,你会为此感到骄傲吗?
这拷问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追求卓越的目的不应该是满足其他人的期望,而应该是达到我们自己内心的标准。

5.刻意游戏
光有性格技能还不够,你还需要有动机。这就类似于,一辆车,光性能好还不够,你得给它加满了油,它才能跑得远。

那么,怎么给自己注入强大的动机呢?给自己加油,鼓劲,或者设置奖励吗?都不是。这些靠的都是外在的激励。但这本书更建议我们,去找内生的动力,这种动力才是源源不断的。这就像是一辆车,不用从外面加油了,它往前开的路上,能自己不断地把油箱蓄满。

怎么做到呢?方法是一句话:不要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要刻意游戏(deliberate play)。
刻意练习已经是一个很有名的概念了,这个概念主要强调的是,你在练习一项技能的时候,要有很强的目标性,你要朝着一个超过现有能力的目标去练习,然后一旦做到了,就立即转入下一难度,这样循环往复。
但是这个过程往往是很艰苦的,而艰苦就会让人难以坚持。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知道刻意练习,但是只有少数人最终能达到卓越的水平。所以,更好的做法是,给这个刻意练习的过程里注入乐趣,把它变成刻意游戏。

这里有一个例子,一个耳朵听不见的女孩,是怎么成了世界级演奏家的。
这个女孩叫Evelyn Glennie,是世界上第一位全职的打击乐独奏家,获得过三项格莱美奖,还是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音乐奖”之称的极地音乐奖的打击乐演奏家。
那么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她整个学习音乐的过程当中,她都是用游戏的思路来进行的。比如,她会把整个身体都想象成是一只巨大的耳朵,去感受不同的音高给她身体不同部位带来的震动,再把它们联系起来。比如高音是在她的脸和脖子上产生共鸣,低音会回荡在她的脚和腿上。
再有,她会不断地让游戏升级,一开始只能大致粗略地分辨音高,后来就越来越精细,最后她只靠指尖的震动感觉就能区分音符了。
而且她的教练会给她不断地变换任务,提高标准,比如,让她用现代风格去演绎古典的音乐,从来不让她感觉厌烦。
所以她说:“对我来说,乐趣和努力之间并没有区别。”
Evelyn的训练过程,体现了很多刻意游戏的典型要素,比如让训练的形式趣味化,方法多样化,还有,不断设置更高挑战。在医疗保健、文理教学还有体育训练等很多领域,这些方法都是实验有效的,能明显提升学习效果。

作者说他见到的另一个最好的例子来自一个叫布兰登的篮球教练,这个教练给球员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菜单,变着法地带球员做游戏,比如,你必须在一个规定时长里面拿到21分,不管是用三分球、跳投和上篮,都可以,但是每次得分一次,你都必须跑到球场中间再跑回来。这就是在模拟真实赛场上跑得上气不接下气那种状态。然后他还会把这个规定时长不断缩短,让这个游戏越来越难。
另外,在整个刻意游戏的过程当中,还要注意,你不能一直玩同一个游戏。如果你觉得乏味了,那就赶紧切换一下。比如Evelyn,她一觉得无聊,就切换乐器,在不同的打击乐器之间换着弹。还有那个篮球教练,他不会让球员集中练习完一项技能之后再练下一个,而是会把针对不同技能的游戏挑战混在一起。比如他可能会在20分钟里,让球员去完成好几个不同的游戏挑战。
已经有数以百计的实验表明,当人们在不同的技能之间进行交替时,他们会进步得更快。不仅是音乐、体育,还有绘画、数学等很多领域都是这样的。而且即使是微小的变化也可以,比如在更薄和更厚的画笔之间切换,或者稍微调整一下篮球的重量,都是很有效的。
那个篮球教练的训练效果,也很显著。在他的帮助下,有一个比其他同伴要矮小瘦弱的运动员,成长为了世界上最有名、拿奖最多的篮球运动员之一,这个人就是史蒂芬·库里。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照着这么去训练都能成为库里。但是这种方式确实能更好地释放你的潜力。比如,有一个普通人就每天花两个小时仿照库里的训练。刚开始的时候,他三分球的投中率只有8%,50天之后,达到了40%。

所以,虽然人们经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科学研究告诉我们,释放潜力最快的方式,其实并不是吃苦,而是把苦变成乐。我特别喜欢这本书里用的一个短语,叫“play by play”,是的,我们进步的过程,不应该是痛苦地坚持,day by day,而应该是在游戏中进化,play by play。